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1-2443
国内刊号:34-106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6389 人次
 
    本刊论文
试析自然对“无用人”的精神重塑-以德国浪漫派作家艾兴多夫《一个无用人的生涯》为例

  [摘要]艾兴多夫是德国中、后期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更是德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个无用人的生涯》故事简单,但其意蕴深厚,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向。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其旨在追求人神之间的对话。作者透过人与自然和谐的这个切入点,体现出自身渴望回归自然以及与自然同一的生态思想。这种自然哲学观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的救赎,或者说是精神的重塑。

  论文关键词:艾兴多夫,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回归自然,精神重塑

    1.1 德国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

    德国的浪漫派与“狂飙突进”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浪漫派排斥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也无法否认德国浪漫主义源于欧洲启蒙运动。“浪漫文学并非横空出世,在某种意义上,启蒙运动就是它产生的土壤和自我定位的参照。[1](51)”浪漫派的作家置身于文学创作中,追求回归自然,追求美和自由。他们用身心去体会自然,并感悟于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又对比之现实的黑暗与丑恶,于是只能投身自己的作品,用作品抒发心灵与自然的共鸣之声。浪漫派想摆脱社会理性刻板的制约与局限,企图追求更深层的精神解放。他们作品中自然便是自身想象力所及之处,更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1.2 德国浪漫派与自然

    诺瓦利斯这位早期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的诸多代表作,如《夜讼》[2]等,无不显现出他“魔幻唯心主义诗学”奠基人的地位。他的诗话小说之一《塞斯的学徒》[3],主要阐述的就是诺瓦利斯的自然哲学观。他认为,自然是拥有灵性的存在,人们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融合,而不是企图去主宰自然。曾经,人类与自然是共存的和谐关系,而如今这种和谐的关系已然遭到破坏,但终将归于和谐的融合。

    从浪漫派的自然观的角度来看,只有自然才是至纯至美的,它不食人间烟火,才得以摆脱人间的精神痛苦。正如弗里德里希·富凯的童话小说《水妖》中倾国倾城的水妖温迪娜结婚时说的,“说到灵魂,它是可爱的东西,不过它也是极为可怕的东西……而我往常是多么轻松,何等快乐!” [4](88-89)。水妖回归自然的怀抱的时候,轻松而又快活无边。可是在她作为人妇的期间里,身心异常沉重。这又何尝不是浪漫派自身心灵状态的写照。只有在身处自然之中,才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平和;然而回归现实的时候,又充斥着对现实生活的哀痛与无力。

    《离别》是艾兴多夫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其中写到“美丽的森林,碧绿青苍。你是虔诚的圣殿,优美的驻留之地!人间,繁忙的世界,常常欺骗地喧嚣一瞬间,……” [5] (17)。由此可以看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属于自然的世界,是远离尘世凡俗的地方,它美丽迷人,是个远离世俗功利的圣殿。而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世界则是人间的世界,是一个繁忙而又充斥着“常常欺骗地喧嚣”的地方。

    1.2 《一个无用人的生涯》的自然书写

    艾兴多夫向往着自然与田园的美好生活,这在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6]中颇有体现。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异常宁静和谐的田园世界。而一个不事生产、被公认为“无用人”的青年人,却在自然的世界里歌颂着、寻找着“上帝的奇迹”。离家漫游的路上,青年人唱着歌、拉着心爱的小提琴,还爱上了一位迷人的姑娘。他碍于身份的差距,也只能将爱情倾注于歌声和琴声里。带着爱而不得的苦恼,他又继续漫游,在自然中寻求一份宁静的纯洁和自由。这段近乎荒唐的奇妙漫游之旅,让他一再陷入种种诱惑之中,却又从中超脱出来,随缘而行随意而动,始终和大自然一样纯洁、天真并且可爱。最终这个“无用人”获得了童话般的幸福。

    2. 无用人在自然中的感悟和经历

    2.1 无用人对美妙音乐的执着

    “无用人”是一个快乐的音乐家,他和朋友般的小提琴组合在一起,就是自然的歌者。他赋有音乐的天分,因为他的音乐来自心灵,来自自然。漫游途中,“无用人”在伯爵的宫里做园丁、做税务员,但他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理想的追求。“在屋里,巨大的账册还是打开着的,简直被我遗忘的小提琴,满是灰尘,挂在墙上。可是,从对面的窗户射进来的一线曙光,正好闪烁地射在弦上。我心里感动了……‘跟我来吧,你这个忠心的乐器!在这世界上没有我们的份儿!’”音乐无论何时何地都伴随在他的左右,即使他曾经遗忘了这点,但终究会回到音乐身边。他的歌声中充斥着他的悲伤,他的快乐,还有他向往着的自由。

    漫游途中,三个来自布拉格的大学生也坚定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人们也曾像教训“无用人”一般教训他们,认为他们不应该该游手好闲地在世界上流浪,应该努力求学,成为他们口中的有用之人。可是就像这三个大学生说的那样“让别人复习他们的功课吧。我们却要读上帝在外面给我们打开的巨大图画书!是的,先生相信吧,我们会成为很有用的人……”。这和“无用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音乐带给他本身以及周围人的快乐是无价的,而人们认为的有用在他看来了无生趣,“躺在家里无事可干的人,看不到曙光初露的清晨,他们只知道为抚养子女、挣得面包,忧虑、愁苦和操心。”“无用人”在自然中感受“上帝的奇迹”,并且用音乐将之表达出来,无论快乐、忧伤,亦或是对爱情的渴望。

    2.2 无用人对纯洁爱情的渴望

    如同“无用人”歌中所唱的一般,他深深的爱上了一位美人儿。他歌唱她的美丽与高贵,他用无数新鲜美丽的花编成许多花环,那里面满载着他的爱恋。但是身份的差距让他只能将心中的爱情深埋。心中爱情的花朵几度盛开,又几度凋零。在“无用人”误以为美人儿已做他人妇之后,就只能怀着爱而不得的苦恼,重新踏上漫游之旅。

    深深的绝望并没有带走他的一切。途经的小村里,“无用人”奏着欢快的舞曲,音乐让那些僵硬的、无趣的过活着的人重新焕发了光彩,同时也吸引住了一位少女,赠他以玫瑰。“送我玫瑰花的少女,年轻美丽和有钱。我在这儿转瞬间就可以找到幸福……”这种“爱情的幸福”不乏金钱与美食,就像大多数人所追逐的那样。可是“无用人”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又想起了深爱的美人儿,即使夜月空寂、孤苦伶仃的可怕,也没有让他屈从于一时的诱惑。

    爱情是人类心灵中一种最勇敢的天性。他的爱情不坠于庸俗,他的爱情不是画中的银光,不是诗中的金线。那是纯粹的,不含金钱财富的爱恋。也因为这样的坚持,他得到上帝的祝福,在他回到最初的宫殿时,得到了“一切的一切都很美满!”的爱情。

    2.3 无用人对自然的钦慕与向往

    “上帝要对谁显示真正的恩惠,就会派他去漫游广阔的世界,让他看看上帝的奇迹,高山、森林、河流和田野。……”他不与世俗同流,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幸福。任庸俗的人滞留在原地,工作、挖土和耕地,但是“无用人”却去往辽阔的世界游历。宫殿的园丁训诫他说:“不要到处游荡,不要搞不能挣钱的艺术和没有用的事情;他说,这样我将来也许还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无用人”只会在园丁骂他是懒鬼的时候,苦恼着,却并不是苦恼着别的什么,只是苦恼当他朝辽阔的大地看的时候,他的鼻尖妨碍了他。这种率性自由的姿态,无不表达出他对自然的钦慕与向往。

    “无用人”的旅途中的常常伴随着一些窘迫,因为他匮乏的金钱。可当他在旅途中奏响音乐时,那些自以为懂事的人掏出的一枚小银币却依然被他厌弃。因为与快乐相比,金钱显得一无是处了。所以他把他的快乐分享给众人,却不以此作为营生的手段。他感慨于有钱贵族的悠然生活,但又不真正的投入其中。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摆脱过往俗世的束缚,即便会因此感到些许不安和悲伤,但是都无法阻止他冲向自由的脚步。这一类人不被世人所理解,满载着自己的学问,却又在世界上孤苦伶仃。但即使这样,这群人依旧翻山越岭,饱受苦难,却也享受愉快。

    3. 无用人之顿悟

    3.1 回归自然才是人类最后的救赎

    世间的万事万物,本来都不存在有用和无用的区分,但是人们硬性定义了这个世界。人们所谓的朽木不可雕,良木可为房,也不过是人类自顾自的一种定义。单就一棵树的本身而言,它存在于自然中,朽木或者良木又有何分别。它们都是一棵树,感受阳光,承载雨露,最终都将腐朽。做无用的事,看无用的书,花费无用的时间都不过是世俗眼光中的界定。但这样无用的事情真的就是无用吗?无用之人就永远都只是无用之人吗?相信正是这样的世俗界定的无用之事给了人们一个新的机会,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感受本我真正的追求。或许人生中一个个巨大的超脱就源于这些被界定成无用的事。抬头仰望星空,这并不能产生盈利,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自然,偶然顿悟。

    3.2 无用人对世俗的鄙夷以及对社会功利心的摒弃

    “无用人”醉心于音乐,执着爱情,追求自然。他也是公认的无用之人,不论是他的父亲,还是无视他存在的乡里人,或者是批评他懒惰的园丁都不看好他。但最终,正是这样不被世人看好的“无用人”却反而获得旁人不可及的人生的圆满。这完全就是对世俗人的讽刺。面对这充斥着庸庸碌碌急功近利的市民意识日益膨胀的世俗世界,“无用人”的执着与坚持造就了他的童话般的圆满。

    世间诱惑种种,“无用人”都怀着纯洁干净的心将之驱逐于心房之外,不跟随大流,不屈从欲望。他与功利之人不同,不以金钱、美色、利益的眼光来衡量世界、来进行选择,而是听从本心,忘记机心,深刻感悟自然并且回归于自然,才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幸福以及自由。

    3.3 在自然的指引下无用人的精神升华

    3.3.1 从财富中升华

    意大利山上的古堡,华美的大屋里雕梁绣柱、金碧辉煌。又有成群的仆人奉上美酒和食物。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在这儿过得生活,是人们在世界上求之不得的。”他必须得承认,这让他很快乐。一切一切都象魔法中的世界,尽善尽美。可是富饶安逸的生活并不是长久之道,“无用人”身体懒散的几乎要崩溃瓦解。

    在一个美丽的晚上,他爬上树梢,望着幽幽夜色。财富的古堡里却一片死气沉沉,没有白日的金光闪耀妆点,一切都昏暗无比。或许这就是财富褪去表象后的真实内在,是腐朽的、引人坠落的虚妄。而翻过去就是自然的纯真与清晰。它无处不在,只看人愿不愿意真正认识到它的存在而已。财富堆积妆点下的人儿,闪耀无比,可那层镀金之下的躯体瘦弱不堪;自然充实下的人儿,穿着补丁的衣服,人们却可以从衣服的破洞中看见他精神的壮实与丰满。

    3.3.2 从权利中升华

    当“无用人”穿着他的新睡衣睡帽搬进了新的住宅,并走马上任成为了宫里的税务员时,捧着金饭碗,抽着烟斗无所事事。那时的他是旁人所称的“有用之人”。他觉得上等人的生活舒服之极,他决定像别人一样的“有用”并“干些大事”。可是这一切真的是“无用人”所想要的吗?

    第一丝凉风吹醒了他发热的头脑,第一束阳光温暖了他麻木的胸膛。他再一次眺望起远方的土地,河流、葡萄园、更远一些的山川和平原。“无用人”决定回到最初的一穷二白,却也找回了笼子外面的自由与快乐。权利容易让人迷失,深陷其中的人,即享受权利带来的无比荣耀,又必须承受荣耀之下的点点阴霾。不如抛却权利的印章,让自己的一切都托付于自然。

    4. 结语

    《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主旨。人类总是向往着美好而又幸福的东西。但是正如康德所说,无论是把幸福概念贬低到人的现实自然需要上,还是把幸福提高到理想目的的熟巧的高度,人类所理解的幸福及事实上成为他特有的最后自然目的(而非自由的)的东西,人们永远不能达到。因为人的本性不具有在任何地方停止并满足于占有和享受的性质;也因为自然界并不曾把人当作自己特别的宠儿来接受,没有使他免于自然的破坏作用的伤害[7] (286)。文明的进步以自然为代价,愈高速的发展代表这自然的愈发破坏,但人与自然的和谐终将回归正轨。卢梭一直提倡着“回归自然”,这其中包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呼吁人类回归于到大自然之中去,更是提倡回归人自然的本性[8] (17)。所以在繁华庸俗的尘世中,只有忘记机心,随缘所适,感悟自然和回归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与自由。

  [参考文献]

  [1] 刘慧儒。德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Novalis. Hymnen an die Nacht[M], Stuttgart: Reclam, 1998

  [3] Novalis. Gedichte. Die Lehrlinge zu Sais[M], Stuttgart;Reclam, Philipp, jun. GmbH, Verlag, 1997

  [4] Friedrich Fouque. Undine[M], K?ln: Anaconda Verlag Gmbh,2012

  [5] 约瑟夫·艾兴多夫。离别:艾兴多夫诗选[M], 曹乃云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

  [6] Joseph von Eichendorff, 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nicht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 康德。判断力批评[M],邓晓芒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