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1-2443
国内刊号:34-106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6405 人次
 
    本刊论文
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

  摘要:循环经济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原则,通过实现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到全社会各层次主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转变,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和谐的物质良性循环,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目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升华的结果。

  论文关键词:天人调谐思想,人与自然,循环经济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的阶段、征服自然的阶段和协调自然的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产中软弱乏力,因而对自然界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状况,这就是崇拜自然的阶段。当人类历史进入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征服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生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的困扰着人类。“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严酷的事实,迫使人们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应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类只有合理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曾告诫我们:“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所以,人既应注重代内需求,也应关注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荣共生,协调发展,达成“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目标。

    基于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解与认识,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但是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发突出。这是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后果。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循环经济及其和谐本质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低消耗、再利用、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实行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它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二是“再利用”原则,要求资源尽可能多次使用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 “资源化”原则,要求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具有的和谐本质是显而易见的。循环经济在其本身的运动路径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和谐的圆,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同时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完美和谐。在这里我们重点看一下人与自然的和谐。

    循环经济以统筹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 首先,循环经济注重自然在“人—自然”关系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经济理论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利益,强调人对自然的无节制的利用与索取,即把人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地位,在强调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时,又夸大人的力量,忽视了自然可以成为异化的力量对人实行统治和报复。循环经济则不同,顾及了自然界发出的反馈信号,注意到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对自然界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与日俱增的废弃物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从而认识到物质资源在人类所控制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为了减轻自然界的负担,为了经济生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应该也必须担当起使部分废弃物分解、还原和资源再生的角色。这既体现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较好地调节了人类既是自然界的栖居者又是操纵者这一双重关系的自觉性。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前提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其运行目标是少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或不排放,从而实现物质、能量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注意对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以期实现对原生资源的低需求和高效利用,最终突破资源的自然极限。

    它的经济意义在于要求改变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向质量型的价值增长,强调不需要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循环经济注重人在“人—自然”关系系统中的内生地位。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现代生态学为其指导思想,认识到人类不能再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旁观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审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应把人类自身放在生态系统之中去研究,研究人与自然共同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全面、正确地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要求和影响。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下为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基本途径。

    第一,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提高和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的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增长又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严重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第三,依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转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经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设备。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但为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必须尽快地迈开脚步,不断地努力工作,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王志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光明日报,2004-12-02.

  [3] 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层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5] 欧阳绪清,徐治江。论循环经济及其社会和谐功能[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1)。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