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1-2443
国内刊号:34-106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6388 人次
 
    本刊论文
“自然环境缺乏症”之比较研究

  摘要:今天,“自然环境缺乏症”越来越普遍。“自然环境缺乏症”最明显的症状是感觉器官使用次数减少,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患生理和心理疾病。它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治疗这一病症,我们可以尝试用自然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儿童,遵循他们的自然天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

  论文关键词:自然环境缺乏症,家庭教育,自然主义教育

    一。问题:“自然环境缺乏症”在世界各国教育中普遍存在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被“困”在家里,和自然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界和专家们的忧虑与关注。 哥伦比亚《一周》周刊载文报道说,13岁的米格尔每天下午放学后就“钉”在电脑前,沉浸在网络和游戏中,他

    蒋友琴: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E-mail:buwai@126.com

    蒋友莲:女,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研究人员理查德· 卢维以“自然环境缺乏症”来形容像米格尔这种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所受到的不良影响。“自然环境缺乏症”最明显的症状是感觉器官使用次数减少,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患生理和心理疾病。“自然环境缺乏症”导致的严重后果是青少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不听指挥、不能完成指定任务等,这些毛病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

    既不喜欢出去踢球,也没兴趣给花园里的草木修枝剪叶,更没时间和妈妈一起逗猫遛狗。

    随着用于新科技娱乐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患“自然环境缺乏症”的青少年儿童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卢维认为,这是由恐惧外界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他们)害怕交通、害怕犯罪、害怕陌生人、害怕自然,整天只盯着电视里一小群人的活动。国际频道成了悲剧传播频道,我们生活的世界似乎永远处于令人害怕的状态(3)。”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父母总是想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外部世界中各种真实或想象的危险,自己构筑一个城市里的“监狱”。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刊登的一份调查称,“自然环境缺乏症”患者如果开始经常到公园等户外场所活动,身心紊乱症状就会明显减少。很多父母带孩子去上足球、网球、游泳课以便定期让孩子接受户外活动。卢维主张让他们经常参加些户外活动。不过在他看来,接触自然与做运动不尽相同,前者是一种开放的游戏,不带特殊目的也没有时间限制,却能让孩子在与复杂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挖洞、爬树、过河、洞穴探险、爬山和抓小动物等活动,都是能够充分调动五官,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集中注意力的活动。(1)

    二。启示:俄罗斯应对“自然环境缺乏症”的家庭教育策略

    在俄罗斯中小学生中,很少有人出现“自然环境缺乏症”问题,这得益于该国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俄罗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习惯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让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和严寒的考验。

    俄罗斯著名物理学家лебедеВ说过:“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2)验之实际,的确如此。小树不经风吹雨打、电闪雷劈,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娇鲜欲滴,但因其未有日晒的锤炼,暴雨的洗涤,也是经受不起严寒考验的。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和竞争意识,俄罗斯的父母很注意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吃苦精神的早期训练、培养和教育。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经历一些磨难,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这是俄罗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由于俄罗斯地处寒带,气候寒冷,一到冬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俄罗斯人正是利用这个天然的“逆境”和自然的“机遇”,对孩子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俄罗斯人酷爱体育运动,像打雪仗、溜冰、滑冰、滑雪这样的运动,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大地,在寒风呼啸的黄昏,俄罗斯的孩子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尽情地嬉戏、游玩,笑声、欢呼声、吵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滑冰场,亦或在雪地中,俄罗斯孩子摔倒是常有的事。尽管孩子的哭声令人揪心,在旁的俄罗斯父母看上去并不是心疼得不得了,也不会立即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抱、又是亲,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他们反而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依然从事着自己的当前工作。尽管孩子眼泪汪汪,向父母投去求助的目光,但父母仍然没有走过去扶孩子起来的意向,他们只是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着,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更有甚者,一直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给人“残忍”、“冷酷”的感觉,似乎毫无“人情味”。小孩直到哭累了,折腾够了,才委屈地自己爬起来。可不一会就忘记疼痛,又参与到伙伴群体中,投入到热闹非凡的滑雪、溜冰运动中了。俄罗斯的父母意识到自己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也不能管得太多。他们不但想让孩子明白,自食其力是最重要的,让孩子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累,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他们更想让孩子懂得,摔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如果从孩子第一次摔倒后就扶他起来,哄他,安慰他,给孩子以充足的爱。那么,孩子再次摔倒后还有自己爬起来的意识与能力吗?长此以往,这种“爱”就会变成一种“害”。

    除此之外,俄罗斯人还经常带着孩子到野外徒步旅行,尤其是遇上炎炎烈日或是狂风暴雨,他们并不大惊小怪,怨天尤人,而是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经受日晒、接受雨淋,目的是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摆脱他们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

    纵观俄罗斯的家庭教育,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自然环境不仅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同时其本身还可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达到塑造和改变孩子的身心的目的。但是,在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让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使之不超过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在避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提高孩子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当孩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投入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和发展自己的身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引导这一过程的出现,激发孩子主动地深入到这种活动中去,把孩子跟自然交往的活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充分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思考:中国的症结与出路

    既然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就应该高度重视它,深入研究它并充分利用它。我国古代的庄子曾提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终结者为友。(3)”这里表明了他自然主义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1)取法于自然;(2)与自然接近,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卢梭在《爱弥尔》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老师为教爱弥尔辩认方向,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尔在那里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老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尔,找到回家的路。我国近代教育家任时先提出:“整个大自然的空间,如山川、森林、旷野,均是学校的所在(4)。前人积累的经验启示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近大自然,探寻其中的奥秘,感受其中的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林语堂先生妙语所言:“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我们要树立这种接近自然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深入自然,去汲取其中的营养。为防止“自然环境缺乏症”的出现,我们可从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入手: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呵护,唯恐出现任何意外,这实质上是一种溺爱。一些父母象“圈地运动”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有意无意地限制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使“自然环境缺乏症”在中国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实,家庭教育是解决“自然环境缺乏症”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经常带领孩子去拥抱和感受大自然,家长与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要学会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尊重,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2. 改善学校教育

    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定期组织孩子们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让每个孩子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减少了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明令禁止中小学组织校园以外的教育活动。这是中国学生出现“自然环境缺乏症”的最主要原因。

    3. 优化社区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功能和资源。同时我们也需重新认识家庭、学校、社区互动的意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升教育合力上,从而同步、协调地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素质,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组织与实施自然环境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达到扩展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增加社区的和谐气氛,而且还能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表达的能力和经验,让社区真正成为青少年儿童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身心愉快发展的场所。

    总而言之,让青少年儿童经常接触大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无论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还是调节他们的情绪,都大有益处。利用自然资源,给青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学会玩,让他们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青少年儿童的天真、纯朴,让他们远离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能丰富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带给他们灵感和启迪,从中让他们增长知识,热爱自然,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儿童从自然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参考消息(N)。2005,11

  (2)冯永刚。俄罗斯父母的育儿观(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6)

  (3)《庄子·天下篇》[M].上

  (4)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书店,第24页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