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1-2443
国内刊号:34-106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6393 人次
 
    本刊论文
自然遗产地旅游设施景观生态化建设实证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因旅游设施建设不当导致的景观破坏问题,以新疆极具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旅游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景观视觉污染问题,探讨旅游设施景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旨在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以及其它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论文关键词:自然遗产地,旅游设施,生态化建设,喀纳斯

  一、前言

  旅游设施不仅承担着满足旅游需求的服务功能,其本身也是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设施视觉环境质量对游客的审美和感受有重要的影响。杂乱无章的旅游设施景观影响游客审美体验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旅游设施,在发挥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还能彰显甚至增强景区的地域特色,发挥补景添景的作用,乃至成为景区的目标吸引物。当前,因大量不和谐旅游设施建设而造成的景观破坏及视觉污染问题,已成为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些自然遗产地已经出现了“景区城市化”现象,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威胁到遗产资源的价值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旅游设施生态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设施设计的原则与要点、旅游设施规划设计方法、旅游设施生态的规模与舒适度、旅游设施生态设计与地域环境和谐融洽的关系等方面。同时,一些学者针对某种特定类型的旅游设施,如住宿设施、购物设施、解说设施、食宿设施等的生态化设计与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尽管当前关于旅游设施的生态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针对典型地区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本文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旅游设施建设引起的景观视觉污染问题,探讨旅游设施景观生态化建设的途径,以期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及其它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旅游设施景观生态化建设的内涵

  旅游设施主要指景区内为满足游客的旅游活动而建造的人工设施。旅游设施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等。旅游设施的具体类别非常丰富,从影响景观视觉的角度看,笔者将重点研究旅游区内存在于特定地域空间,具有特定形态而又能为游客共同感知的旅游设施类型,并对其进行相应分类(表1)。

  表1旅游设施类型

  旅游设施

  类型

  基本类型

  具体设施

  旅游

  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

  道路、停车场、交通工具

  管线设施

  供排水、电力电线

  环卫设施

  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垃圾桶

  其它设施

  通讯塔、医院

  旅游

  服务设施

  建筑设施

  住宿、餐饮、商业、医疗、其它

  标牌系统

  解说牌、指示牌、宣传牌

  游憩设施

  休憩设施

  观景平台、休憩桌椅、景观小品

  游乐与体育设施

  场地及设备

  景观泛指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是客观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的事物、景物、景象的综合,即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的综合体。从对景观的界定可知,旅游设施景观指旅游设施本身及其所在区域的景观环境要素,即由旅游设施及周围自然、人文、环境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具体包括三部分:(1)旅游设施本体要素,即旅游设施本身的形态、大小、规模、组成物质属性等。(2)自然景观背景要素,即旅游设施周边的山体、水体、植被、动植物、云雾天象景观等。(3)地域文化要素,即旅游设施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及内涵,包括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建筑、饮食、服饰、宗教信仰、手工艺品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此外,旅游设施景观的建设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时间等变动因素。

  旅游设施景观的生态化建设是在旅游开发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完整性、优美性、稀缺性,进行最小限度的人工旅游设施建设,在设施选址、选材、造型、风格特色等方面融入自然,使各类设施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设施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从生态规划建设角度看,旅游设施生态化建设能在保证功能齐全的前提下,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并使其成为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喀纳斯旅游业发展及旅游设施建设概况

  喀纳斯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面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三国毗邻,是我国唯一位于四国交界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旅游业自1997年起步,至今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旅游开发之初,因缺乏规划,景区不和谐建筑及接待设施大量出现,密集而杂乱无章地散布在喀纳斯湖区周围,对湖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2005年,随着景区外的贾登峪旅游综合接待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喀纳斯管理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喀纳斯原始风貌:将景区内大部分宾馆、商店和饭馆等游客设施拆除,搬迁到贾登峪接待基地,实现旅游区与接待区的有效分离。景区内新开辟了多处旅游景点和游道,并加强了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增加了大量环保旅游车、生态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使景区内环境卫生大为改观。2006年,喀纳斯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是新疆极具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的区域。目前,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科学试验区南缘的喀纳斯湖区域。因处于旅游快速发展期,景区内大量宾馆、道路等旅游设施在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同时,仍造成了部分景观视觉影响。本研究重点针对喀纳斯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在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生态化建设的思路。

  四、喀纳斯旅游设施建设的景观视觉问题诊断

  (1)旅游交通设施方面

  一方面,部分道路选线不合理。喀纳斯景区内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步道总体规模和数量能满足旅游发展需求。从喀纳斯湖至月亮湾沿河湾有长约7km生态型木栈道,基本未对各景点景观造成视觉影响。但在神仙湾一带,公路选线距离河湾太近,从公路一侧山腰观景线观赏神仙湾,此段长约300m公路的形成一道风景“刨伤面”,破坏了景观的整体自然美,且沿途部分地段临山一侧的公路边坡尚未进行植被恢复。此外,老村作为喀纳斯河湾景观带通往湖区的必经之地,旅游公路(长约1km)不应横穿村落,将整个原始古村落一分为二。喀纳斯新村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新村内的旅游道路(长约500m)横穿村落,旅游车辆直进村落,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景区大门处大型停车场景观欠佳。目前,景区内换乘中心以及路边停车场即景点处的泊车湾布局合理,基本未对周围景观造成视觉污染。但是,景区大门处大型停车场位于大门北侧,因占地规模较大且为水泥硬化路面,加之周围无绿荫遮蔽,各种大中小型机动车辆密集停放,一览无余地暴露于门景区拍照视域范围内,破坏了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

  (2)旅游管线设施方面

  目前,景区内供水管线采用了地埋式暗管铺设或沿贵宾楼至湖滨的步行道下铺设,尚未对村落及周边景观造成影响。对景观影响较大的是电线杆,景区内除个别企业和单位内部及贾登峪的电力线为地埋式外,村落及旅游道路沿途电力线基本采用埋杆架设的方式,且线路走向杂乱,给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图瓦村落带来严重视觉污染。

  (3)旅游环卫设施方面

  首先,旅游厕所是对景区旅游景观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目前,景区内已有8座三星及四星级旅游厕所,主要分布于神仙湾、喀纳斯村等客流集散地,均为尖顶欧式风格,砖混结构,建筑色调为墨绿色,与周围环境较为协调,但在其周围缺少林木花草的配置及美化。此外,景区内还设置了8座车载流动厕所和6座免冲厕所,基色分别为蓝色和白色。厕所的色调相对于周围自然景观而言,显得有些强烈,无疑为“人间仙境”增添几分杂乱的色彩。其次,部分垃圾箱外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景区内除了木质、石质材料及仿木材质的垃圾桶外,还有部分不锈钢、塑料材质的垃圾桶。这种常见于城市公园的垃圾桶,不适宜出现在自然遗产地内。

  (4)旅游建筑设施方面

  尽管,近年喀纳斯景区加大了旅游整治力度,拆迁并改造了部分不和谐的建筑。但目前喀纳斯村及其周围旅游建筑设施仍较为杂乱。2010年7月26—8月5日,在景区进行了游客问卷调查(现场随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92.8%)。经调查获知,有53.1%的游客认为现有旅馆和其它建筑物影响了他们的旅游感受。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建筑设施出现异化特征上,包括在用材、形体、色彩及选址等方面与当地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不协调(表2)。从建筑用材、形体及色彩整体上看,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的建筑共28栋,旅游异化建筑率约为31.1%。当然,并非所有的异化建筑都能造成景观视觉污染。从景观美学角度看,红色童话小木屋点缀于幽静浓郁的自然背景中,使自然景致更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这样的“异化建筑”也能获得自然景观的点睛之笔。

  建筑设施选址对景观视觉的影响也很大。经调查,喀纳斯老村周围约有31.1%的旅游建筑靠近公路构成对自然景观的障景;约有44%的建筑设施位于村落之外的东侧山梁间平缓地中,由于主干道至东侧坡地地势逐步上升,故从公路一侧观看相对隐蔽;约有22%的建筑设施,包括二、三层高大体量的旅游宾馆掩映于密林或映衬于山前,与周围山峰及水景和谐统一,不仅不构成景观视觉障碍,还会增强景观视觉美感度。

  表2喀纳斯村旅游建筑设施景观特征及评价

  建筑特征指标

  建筑特征

  数量(栋)

  所占比例(%)

  景观协调度及允许度评价

  用材

  木材

  14

  15.6

  就地取材,融入自然

  砖混

  76

  84.4

  城市化的表征,削弱景观古朴自然性

  形体

  一层

  52

  57.8

  简单自然

  二、三层

  38

  42.2

  仅少量可允许,能增加视觉层次感

  色彩

  原木色与绿色

  67

  74.4

  古朴自然

  红色及其它色

  23

  25.6

  杂乱、视觉污染之感

  选址

  有树掩映,不构成景观视觉障碍

  22

  24.4

  协调,且构成景观点缀

  旅游主干道视距之外,相对隐蔽

  40

  44.4

  协调,基本不构成景观视觉污染

  沿主干道,空旷视域内,对自然景观构成障景

  28

  31.1

  不协调,仅少量可允许

  (5)旅游标牌系统方面

  目前,景区内旅游标识牌依据材料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铁质的大型指示牌,褐底白字或绿底白字,比较醒目,从色彩上看与自然较为协调;第二类是木质或仿木质的解说牌、警示牌等,主要分布于林带游道两侧,与环境融合度较高;第三类是石质解说牌,多是立于地面,以文字搭配图片进行解说。总体而言,旅游标识牌的选材和色彩与环境较为和谐。但部分旅游标识牌,特别是木质、石质的解说牌、警示牌等因缺乏定期维护,年久褪色,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片内容模糊不清,难以辨识,为游客也无法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形象。

  五、喀纳斯旅游设施景观生态化建设思路与对策

  (1)道路及停车场景观建设

  道路不仅是自然遗产地内的游览通道,同时也是遗产地风景的组成部分。道路设施景观生态化建设除了要考虑游览的通达度及道路所经区域的地表生态状况外,关键是要基于道路对景观视觉的影响评价,进行合理规划选线。在某些景观完整性较好的景点区段,主次干道应置于景点构景之外,再由自然化的生态游步道连接至景点或观景台。

  据此,喀纳斯景区内神仙湾附近的公路选线因远离河湾,临山而建,利用山体剖面加以掩蔽,使其不进入山腰观景线视域之内,同时又可增加道路的曲线美。而弯曲的线形在自然起伏的地形中会显得更加自然流畅。同时,临山一侧的公路边坡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同样,就喀纳斯老村而言,从村落景观完整性保护的角度看,横穿村落的旅游公路最佳选址应位于村落之外的东侧山梁间平缓地中,同时道路建设应利用地势起伏,自然弯曲,形成优美线型,由此更增添和衬托原始村落自然古朴的景观生态美。 门景区停车场的选址应适当远离景区大门,且最好能得到地形的屏蔽,避免让停车场进入门景观光、拍照视域范围之内,同时注重停车场周围景观美化,可种植树木以间隔,以免造成大型停车场一览无余地暴露于门景前而大刹风景。

  (2)旅游厕所及垃圾桶景观建设

  对于自然遗产地而言,旅游厕所的选址、造型、用材、色彩、内部装饰是其景观生态化建设的要诣。厕所选址以不影响主景观的观览效果为佳,一般相隔距离以步行或车行时间(视交通工具或游道情况)1.0-1.5小时为宜;在造型上,厕所应避免采用统一的“火柴盒”式外型,可将自然遗产地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厕所建设中,或采用仿生学原理,将厕所建成自然遗产地特有的动植物造型,从外形上看,人工厕所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同时让游客对遗产地的特有生物物种有强烈的认知,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遗产教育;在用材上,尽可能就地取材,即使不能,也应选用仿木、仿石的材料;在色彩上,应坚持色调自然化,如传统建筑风格的公厕,保持传统色调;动植物造型的公厕可采用动植物的仿生色;在植被大背景下,也可采用迷彩色。

  对喀纳斯景区而言,墨绿色尖顶欧式风格的星级厕所整体与环境较协调,应进一步加强周围林木花草的配置及美化。并且,应注重厕所内部装饰,可将其内部装饰成不同主题特色,如装帧喀纳斯风景画、木刻木贴字画,或设置图瓦民俗工艺品、地域特有植物盆景、动物标本,并以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和温馨提示标语,营造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对于景区内蓝色和白色的车载流动厕所及免冲厕所,建议运用迷彩色调或在其表面饰以自然风景画,与周围环境会更为协调,同时应设置醒目美观的厕所导览标识。

  作为景区内的小型环卫设施,外形美观、坚固实用并与环境相协调的垃圾桶可为自然遗产地增添生动有趣的景观。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自然遗产地内垃圾桶在造型上和用材上要进行重点设计。目前,喀纳斯景区内已有的垃圾桶造型以掏空的树干型为主或片石制成的方形。垃圾桶亦可设计成喀纳斯自然遗产地特有的各种动植物造型,与自然协调的同时,也能为自然遗产旅游增添无限乐趣。垃圾桶也可以作为承载地域文化的载体,可将垃圾桶设计成喀纳斯特有的图瓦民俗工艺品造型,增强景区的文化氛围。在垃圾桶的用材上,就地取材(如用木材、石头)当然是最好的,但天然用材塑形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在使用人工材料(不锈钢、塑料材质等)的基础上,在其外表进行色彩和纹路装饰,使其呈现出自然之感。

  (3)旅游建筑设施景观建设

  旅游建筑设施一般包括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医疗及其它用途的建筑。遵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准则,旅游建筑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应基于景观视觉美感评价前提下,严格控制建筑的选址、体量、用材、风格、色彩等,使新建筑既满足旅游发展需要,又与整体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相协调。

  首先,应坚持“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大规模接待设施特别是建筑设施应置于遗产地外,遗产地内区仅保留少量必需的建筑设施且以低层、低密度的建筑物为主。建筑设施选址以能得到周围地形或高大树木的掩映为佳。目前,喀纳斯景区内在老村外沿旅游主干道旁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群体量较大,周围应植以高大的树木并进行景观美化。

  其次,在建筑选材上,尽可能选用当地竹木、石材为原料,减少钢筋、混泥土、玻璃的使用。旅游建筑设施外观设计除坚持和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特征外,还可运用仿生学的原理,即材料仿生、形态仿生、色彩仿生等手法进行设计,可创造出极具自然性、情趣性、亲和性的旅游建筑,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运用形态仿生,可使喀纳斯部分建筑在外观上再现模仿的动植物、岩壁、土丘、山石等自然对象等;当有的建筑在用材、造型上与自然很难协调时,可以运用色彩仿生,如将建筑外部色彩改为迷彩色、花卉色、仿动植物色等,以降低建筑可能造成的景观视觉污染。

  (4)旅游标识牌景观生态化建设

  旅游标牌系统一般包括旅游解说牌、指示牌、宣传牌三大类。风格、色调不统一、杂乱无章的旅游标牌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景观视觉污染,而设计美观醒目、特色鲜明的标牌系统不但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还能彰显自然遗产地独特的文化特征,起到造景添景的效果。

  目前,喀纳斯景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中能做到就地取材或选材环保,且运用了与环境协调的统一的色系和字体。但标识系统的造型设计方面还不够丰富。可以仿生态手法提炼自然形态美的元素进行设计,更能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和追求。例如,在林带中的标识牌除设计成叶片造型置于树上外,还可设计成打开的书卷造型置于林中,能增加自然遗产地文化气息;也可将标识牌设计成遗产地代表性动物的造型,让游客获得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能更形象地接受到有关遗产地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亦或将地域文化充分融入标识牌的设计中,在喀纳斯景区内,有世居图瓦族保留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可将图瓦村落内部及周围的标识牌设计成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造型。

  针对景区内标识牌出现断裂、歪斜、倾覆等安全隐患,或出现破损、腐蚀和严重褪色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维修、更新。

  六、小结

  自然遗产地原始景观敏感而脆弱,任何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人造旅游设施的建设都会破坏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景观污染,降低遗产景观的美学价值。在自然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的建设不仅要关注旅游设施本身及其具体的实用功能,更应从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旅游设施所在区域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环境特征,坚持生态化建设的准则,追求人工旅游设施与自然遗产地的和谐统一,以保障自然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公宁。风景区旅游设施规模控制与规划设计原则[J].武汉城市建筑学院学报,1992,9(1):11-20

  2 陆朋,滕兰稳。 生态旅游设施体系与规划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63-10473

  3 周蕾芝,张国庆,张爱光。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4,(2):55-58

  4 赖启福。森林旅游住宿设施研究[W].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 龚艳,杨芳。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旅游住宿设施绿色设计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8(1):33-38

  6 王鹏。旅游景区内购物设施选址及商品选择策略[J].企业活力,2007(12):47-48

  7 刘娅,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设施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95-96

  8 郑向敏,田苗苗。论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的三化关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28-32

  9 杨丽。旅游设施的生态性评价及规划设计研究[W].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 荆其敏,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 许进。环境美学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9(5):31-33

  12 于秀欣。论仿生设计的原创性方法在现代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 2006,3(2):93-95

  13 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7(6):81-8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